close
今晨的地震,發生在北緯45.30度,東經124.81度的吉林松原市寧江區,震源深度12千米。地震發生後,吉林省地震局利用視頻會商系統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、黑龍江省地震局、松原市地震局聯合會商。會商認為:此次地震發生在扶餘(松原)-肇東斷裂和第二松花江斷裂交匯處。根據松原地區地震活動特征分析,該地區2006年和2013年分別發生瞭5.0級地震、5.8級震群,結合該地區地震類型分區特點,認為震中區近期仍會發生強有感地震,但發生更大破壞性地震可能性很小。(記者劉源源)
我國啟動地震科技創新工程 “透明地燕窩禮盒推薦殼”提高防震減災能力
今天7時13分,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,在吉林省西部的松原市寧江區,發生4.9級地震。相關地震專傢聯合會商認為:震中區近期仍會發生強有感地震,但發生更大破壞性地震可能性很小。
今晨的地震,發生在北緯45.30度,東經124.81度的吉林松原市寧江區,震源深度12千米。地震發生後,吉林省地震局利用視頻會商系統與中國地兒童雞精震臺網中心、黑龍江省地震局、松原市地震局聯合會商。會商認為:此次地震發生在扶餘(松原)-肇東斷裂和第二松花江斷裂交匯處。根據松原地區地震活動特征分析,該地區2006年和2013年分別發生瞭5.0級地震、5.8級震群,結合該地區地震類型分區特點,認為震中區近期仍會發生強有感地震,但發生更大破壞性地震可能性很小。(記者劉源源)
我國啟動地震科技創新工程 “透明地殼”提高防震減災能力
2017年7月18日訊,前不久,我國啟動瞭地震科技創新工程,擬通過“透明地殼”“解剖地震”“韌性城鄉”和“智慧服務”4個計劃的實施,在未來10年,大幅度提升我國地震科學研究水平以及防震減災能力,達到國際先進水平。
那麼,在透視地球這項工作上,世界各國都做瞭哪些事情?
從上世紀60年代起,隨著人類對海洋認識的加深,發展出瞭劃時代的板塊構造理論,幾乎完美地解釋瞭與海洋有關的地質學問題。所以,人們開始把板塊構造理論運用於陸地,也就是板塊構造理論的“登陸”。
在研究海洋地質的過程中,科學傢廣泛采用地球物理學的方法,結合鉆井,成果豐碩。自然而然地,研究大陸地質學也可以按照這個思路進行。所以,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,各國相繼展開瞭各式的大陸探測計劃,極大地完善瞭大陸地質學理論,並取得瞭良好的經濟效益。
地球透鏡計劃
在上世紀70年代末,美國率先開始實施瞭大陸反射地震探測計劃。此項計劃的研究手段來源於石油勘探技術,通過佈設一系列測線,收集人工地震產生的地震波,處理之後就可以得到很多地下地質結構的信息。該計劃取得瞭很多優良的成果,比如揭示瞭美國東海岸阿帕拉契亞山的構造,西部山地的地下結構,尤其是在落基山斷層之下發現一系列油田。一連串的科學與社會效益,使該計劃堪稱深部探測的典范。此外,此次探測計劃的成果,還引發瞭其他國傢相關計劃的出爐。
在上世紀70年代末,美國率先開始實施瞭大陸反射地震探測計劃。此項計劃的研究手段來源於石油勘探技術,通過佈設一系列測線,收集人工地震產生的地震波,處理之後就可以得到很多地下地質結構的信息。該計劃取得瞭很多優良的成果,比如揭示瞭美國東海岸阿帕拉契亞山的構造,西部山地的地下結構,尤其是在落基山斷層之下發現一系列油田。一連串的科學與社會效益,使該計劃堪稱深部探測的典范。此外,此次探測計劃的成果,還引發瞭其他國傢相關計劃的出爐。
第一項是建立一個由2000個地震觀測點構成規則的流動測網,輪流進行地震觀測,實時采集數據,采集范圍包含本地、區域和遙遠地區的信息,可以用來研究地幔乃至深達近3000公裡的地核和地幔邊界的情況。另外,還可以用來監測火山和地震活動,進行災害預測。
第二項是建立聖安德列斯斷裂深部觀測站。聖安德列斯斷裂是北美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邊界,也是地球上最活躍的斷層之一,穿過美國經濟發達、人口密集的西海岸,研究程度很高,危險性也很大。所以,為進一步研究斷層的活動規律,在這裡佈設瞭一口4公裡深的鉆孔,通過鉆斜井,可穿過垂直深度3公裡的斷裂帶,達到斷裂帶另一側未受擾動的圍巖。最終,在斷層帶上取出瞭40米的巖芯供科學研究,並在深部建立瞭一個觀測站,進行長期的觀測研究。
第三項是板塊邊界觀測站,利用GPS和應變測量儀,對太平洋板塊和北美板塊的相互運動進行連續觀測,以研究地震和火山造成的地殼緩慢變形,從而加深對地震和火山爆發臨近過程的認識,增強預報的準確性。
第四項是合成孔徑幹涉雷達。這是利用衛星搭載的儀器,對地面的微小變化進行研究,可以用於火山和地震災害的研究,還可以提供因地下水和石油的開采造成的地面沉降信息等。
美國的地球透鏡計劃在2003年由國會批準實施,為期15年(2003—2018年),預推薦滴雞精計投資超過200億美元。
深部探測計劃
從1981年起,受美國深部探測計劃的影響,歐洲各國兒童雞精推薦隨後也展開瞭自己宏大的計劃。
歐洲深部探測計劃(1981至2001年)旨在實施新一代的重大項目,更好地瞭解歐洲大陸地殼和地幔的構造演化,以及一直以來控制整個演化的動力學過程。歐洲探測計劃挑選9個目標區域進行重點研究,每個區域都由高度自治的研究團隊負責,所有的團隊都致力於運用地質學、地球化學、地球物理學相結合的方法,瞭解地球表層和深層的關系,解釋形成歐洲大陸巖石圈主要特征的過程。
在本計劃實施的20年間,大約有30多個國傢,上千名地質學傢參與,從俄羅斯的烏拉爾山到葡萄牙裡斯本,從土耳其到瑞典,地質學傢對歐洲的主要地質結構進行瞭系統的研究,碩果累累,加深瞭人們對歐洲大陸深部構造和地質學過程的認識,同時也極大促進瞭科學研究的跨國界合作。
反射地震計劃
英國反射地震計劃自1981年開始實施,探測范圍覆蓋瞭英倫三島及附近大陸架,揭示瞭這一地區地殼和地幔的結構特征,為北海油田的發現奠定瞭基礎。
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,該計劃發展的地球探測新技術,在尋求恐龍滅絕成因方面發揮瞭很大的作用。我們知道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,地球霸主恐龍突然滅絕,一種猜想是有一顆直徑至少10公裡的隕石與地球相撞,導致全球氣候大變,恐龍滅絕。
但是,這麼大的一顆隕石與地球相撞,必定要留下一個巨大的隕石坑,那麼它在哪兒呢?早期的科學傢通過對墨西哥灣地區巖石學的研究發現,可能這裡存在一個巨大的隕石坑,但它到底是什麼形狀,有多大,一直是個謎。因為這裡大部分地區都是在海下的,難於觀察。所以,在1996年的1月到5月間,該計劃的科學傢聯合美國、墨西哥的地質學傢對墨西哥灣地區進行瞭詳細的探測,最終確定瞭這裡存在一個巨大的隕石坑,直徑大約100公裡,為恐龍滅絕這一科學問題的研究補上瞭重要的一環。
巖石圈探測計劃
加拿大巖石圈探測計劃(1984—2003年)是加拿大國傢級的多學科合作的地球科學研究項目,目的是綜合瞭解北美大陸北半部的大陸演化。加拿大地區本身地質演化歷史久遠,超過40億年,這讓加拿大成為研究地球大陸早期歷史及後續演化最理想的國傢。
在漫長的歷史中,大陸經歷瞭怎樣的變化,都有哪些地質過程,大陸的組成是怎樣的,這些問題不僅對加拿大,更是對全球的地質學研究都有著重要的意義。另外,加拿大礦產資源豐富,礦業是本國的支柱產業之一,探明地下的礦產分佈及儲量,更是對本國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。所以,加拿大巖石圈探測計劃從一開始就具有科學和社會的雙重目標。
從1984年開始,參與該研究的750多名作者發表瞭近2000篇著作,詳細闡述瞭加拿大本土大陸的演化特點,繪制詳細的巖石圈剖面,尤其註重對礦業開發區的探測,為礦業勘探和開采提供更詳細的信息。
所有這些,不僅顯著提高瞭加拿大大陸地質學的研究水平,而且極大的促進瞭本國礦業發展,豐富的成礦信息增強瞭礦業公司投資的信心。
我國地球深部滴雞精比較探測前景廣闊
我國具有世界上少有或獨一無二的地質現象,比如年齡超過38億年的大陸,獨一無二的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等,科學問題很多。而且大陸強震頻發,生命與財產損失巨大。另外,中國的油氣、礦產資源,尤其是鐵礦、銅礦、石油等十分貧乏,大量依賴進口。而且,我國礦產資源的開采深度基本在500米之內,更深礦產的勘探和開采進展不大。進行系統的地球深部研究,不僅有助於解決諸多的科學問題,減輕地震災害損失,更能夠探明地下油氣和礦產儲量,緩解我國資源壓力。
正因此,自2008年,我國開始實施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,為期5年(2008--2012),這是我國歷史上實施的規模最大的地球深部探測計劃。該項目共分為9個子專題,旨在通過地質學、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學的方法,對我國境內的重大科學問題、礦產油氣資源聚集區以及重大地質災害區進行示范性研究。
本研究共集合瞭國內 118個機構、1600多位科學傢和技術專傢,研究范圍遍及全國,尤其是重點地區,比如青藏高原、華北平原以及長江中下遊成礦帶,取得瞭很多新穎的成果。比如揭示瞭青藏高原深部的結果,在沿雅魯藏佈江流域發現瞭大型的鐵礦床,有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。
本項目的一期工程已圓滿結束,希望接下來的二期工程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。(來源:北京日報 微信公眾號 猜你會好奇 ?作者 賈斌)
來源:北晚新視覺網綜合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